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观点的由来的,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那时候,中国文化界展开过一次关于散文的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形散神聚的观点,当时,陕西的肖云儒发表了形散神不散的文章:看起来,没有一篇紧扣题目,就题论题,散得很实际上,是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然色彩斑驳,但却粒粒如数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珠玑,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

从此,形散神聚说深入人心。中学语文课本上说: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大学中文教材也强调说:散文的最佳形态是形散神聚。各位同学,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个散文观点的提出是在六十年前了。很多同学的散文写作被困在这个观念里走不出来,确实很可惜。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张国俊:这么多年来,形散神聚的观点仍然是悬在散文的头上,真是十分可悲!

形散而神不散我个人认为要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情,有一种来自心底的感情需要发泄,正所谓文由心生!观察景物的特征,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再加上些华丽的词藻就行了啊.只要真实就算平淡也会是好文章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呢?作为一个作者,得有一些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兴趣,第二个条件也是兴趣,第三个条件还是兴趣.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

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写散文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感情,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潮汐起落、阴晴圆缺都成了抒发感怀的课题,更有“事实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