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题材分写成诗和散文的例子,古典文学中有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现代文学中则有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再别康桥。这些例子人人都知道,但是像杜甫的画鹰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也有散文上的姐妹篇,知道的人就少了,如果我们拿他自己的雕赋来比画鹰,再拿画马赞和咏曹霸的两首诗作一对照,当可发现他的诗文颇多相通之处,但是他的诗灵活生动,个性鲜明,毕竟高妙得多了。
1、有关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散文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再别康桥的原文是什么?作品原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再别康桥改写散文再别康桥几年前,我从中国来到康桥学习,可以说是慕名而来。我同样是站在这儿,注视着康桥的水。首次来到一个遥远的国度,我最先接触到的,不是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而是这似曾相识的水。正是这充满灵性的水感染了我。在那一瞬间,因为这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我已在这座城市默默地学习了几年,今天,我即将告别这座城市。我轻轻的趟了,就好像我当初轻轻的来到这儿一样。
此刻,我站在康桥河边上,不禁想起几年前那个同样的场景,怀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心情,人挥动着双手,向西天的云彩作最后的告别。康桥边的杨柳柔媚无限,在西下的夕阳映衬下,发出灿烂的金光,犹如一位羞涩的新娘,粼粼的波光里映着娇艳的倒影,同样也深深地映在我的心里。透过清澈无比的康河水,河底软泥上绿绿的油油的水草清晰可见,它们随着微波一左一右的摆动地身躯,挥舞着手臂,仿佛也街道了我即将离去。